聯系人:周經理
手 機:18663759130

驚蟄已過,大地逐漸回暖,萬物復蘇,隨著氣溫升高,害蟲們也逐漸活躍,植物病害侵染現象開始愈發嚴重。此時正值農作物生長的關鍵時期,做好病蟲害的防控工作尤為重要。面對“來勢洶洶”的病蟲害,一旦管理員發現過晚或者應對錯誤,作物生長將面臨巨大威脅,陷入“九死一生”的境地。
面對農作物病蟲害的威脅,科學預防和及時應對是扭轉局勢、確保作物健康生長的關鍵。為了讓農作物安然度過“生長+發育+結果”的每一個階段,我們精心設計了多款蟲情、孢子監測儀器!為開展科學有效的病蟲害綠色防治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接下來,就讓我們來分別了解一下它們吧!

蟲情監測設備
在農業中,小菜蛾、瓜絹螟、金龜甲、豆莢螟、棉鈴蟲...在地里不斷穿行;在林業中,楊小舟蛾、楊扇舟蛾、綠刺蛾...在樹上不斷“挑釁”;在漁業中,水黽、蚊子...在水面不斷盤旋,面對這一幕幕的場景,讓管理員直呼“頭疼”!不要慌,我們給您多種選擇。
蟲情測報儀
蟲情測報儀利用了現代光、電、數控等技術,能夠對害蟲進行全天候、自動化的遠程監測和動態預警。其采用光源/藥物誘蟲方式,在無人監管的情況下,能夠自動完成誘蟲、殺蟲、蟲體分散、拍照、運輸、收集、排水等系統作業, 然后利用無線傳輸技術將拍攝的蟲情照片上傳到智慧農業大數據平臺/農業四情測報平臺。
智慧農業大數據平臺/農業四情測報平臺可查看現場蟲情測報儀拍攝并實時上傳的照片,擁有自動AI分析和手動分析兩種模式,可識別99.99%的害蟲種類,準確率極高;可以對任意時間段內的害蟲種類和數量進行統計及趨勢分析并導出報告,協助管理員快速診斷,準確用藥,能夠滿足蟲情預測及標本采集的需求,幫助管理者進行可視化科學管理,協助做好蟲害防治。
不僅如此,用戶可查看蟲情設備各個部位的當前狀態,進行模式切換和手動控制,例如控制烘干、拍照等,支持隨時查看操作記錄和歷史數據,方便后期追溯,滿足管理員遠程管理需求。

01 不同款式 超多選擇
蟲情測報儀擁有多種分類(R2、R3、R4、R5、R6、R7、R8),用戶可以根據自身需要選擇想要的款式,無論是旱地、菜地、水澆地,還是無水澆地、溫室大棚等都可以輕松駕馭!
02 高清拍照 AI分析
“知己知彼,百戰百勝”這句話在害蟲防治領域同樣適用。想要有效地防治害蟲對癥下藥,首先必須準確識別害蟲,然而,害蟲種類繁多,形態各異,有的甚至還具有高度的隱蔽性和偽裝能力,這使得識別工作變得異常困難。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加入了高清拍照功能,面對不同的使用場景,用戶可以根據需求選擇500萬/800萬/1200萬/2000萬像素,搭配平臺的AI自動識別功能,可識別99.99%的害蟲種類,大大提高害蟲識別的速度和準確性。

03 蟲體完整 保存樣本
蟲情測報儀采用遠紅外殺蟲技術、上下兩層遠紅外蟲體處理倉、雨蟲分離技術(將雨水和昆蟲分離后再進行烘干),在保持高達98%致死率的同時,還保障了蟲體樣本完整率不低于95%,方便用戶收集樣本,便于后期研究。

04 彩色大屏 查看方便
除了在平臺查看和操作外,蟲情測報儀也可內置觸摸大屏,用戶可以在屏幕中查看害蟲拍攝圖片,設備當前的工作模式、通訊狀態、殺蟲倉、烘干倉的實時溫度、當前光照值、降雨狀態以及各個部件的當前運行狀態,還可以觸屏進行手動控制。

05 細節設計 精制用心
由于蟲情測報儀的使用場景多為戶外,為了防止鳥獸、樹葉等非目標雜物破壞設備,用戶還可以為其選配百葉窗,保障監測效率的同時避免受周圍物理環境的干擾。
06 定位系統 保護安全
蟲情測報儀擁有定位系統,用戶可以在智慧農業大數據平臺/農業四情測報平臺查看設備在線/離線信息及所在位置,不僅可以防止偷盜,還能以此判斷不同區域的蟲害情況。
07 多種配件 支持選配
為了方便使用,用戶還可以根據安裝環境和使用需求為蟲情測報儀選擇不同配件(黑色框型支架、接蟲盒、轉盤底座、語音播報器)。

除配件外,還可以根據需求選配其他功能:
①多顏色誘蟲燈:利用蟲子的趨光性來引誘和捕殺昆蟲,不同種類的昆蟲對顏色的喜好存在差異,可根據現場害蟲情況,選配不同光源。
②色板:根據昆蟲對特定顏色敏感的原理,可選用色板誘殺害蟲,色板顏色有黃、藍、紅、綠、粉、紫、白、灰、黑、青等,可根據靶標害蟲進行選擇,是植物保護中較為有效的物理防治措施。
③單個蟲體拍照功能:改變了傳統測報燈紅外處理蟲體后再集中拍照的情況,實現了逐一誘殺,逐一拍照,所拍攝圖像清晰度能夠達到人工識別昆蟲種類的要求,無蟲體時不拍照上傳,節約網絡流量。
④蟲體冷凍+稱重功能:改變傳統殺蟲方式,利用溫控倉自動控溫,進行超低溫冷凍殺蟲,內置高精度電子天平,對冷凍處理后的蟲體進行稱重,并將蟲體重量上傳至平臺,平臺根據蟲體重量變化統計蟲情發展趨勢,給用戶提供數據支持。
高空測報燈
高空測報燈專為草地貪夜蛾等遷飛害蟲測報而研制,采用1000W高強度探照光源,投射距離高達1000m,彌補了傳統測報燈對遷飛型害蟲誘蟲能力不足的缺點,幫助植保植檢站準確掌握草地貪夜蛾等遷飛型害蟲的動態,及時發布蟲情預報預警,做到早發現、早預警、早控制。

經常和蟲情測報儀和高空測報燈搭配使用的,還有專門針對殺蟲的風吸式殺蟲燈 和 害蟲遠程監測站 !!
風吸式殺蟲燈
風吸式殺蟲燈是一款物理滅蟲器械,由誘蟲光源、殺蟲部件、集蟲部件、支撐部件等組成。利用光波引誘害蟲撲燈,然后風機轉動產生負壓氣流將蟲子吸入到收集器中,使之風干、脫水,達到殺蟲的目的。

01 科學引蟲 環保殺蟲
與傳統殺蟲燈相比,改進了光源和殺蟲方法,采用波長320nm-680nm多光譜誘蟲光源+大功率風扇,引蟲方式更科學、殺蟲方式更環保、安全性更高,大大提高了害蟲的殺滅效率。
Ps:風機會延時關閉,以便確保最后進入箱體的蟲子也能夠被殺死。

02 兩種款式 自由選擇
設備有白色和黃色箱體兩種款式可選,若選購 4G 型,設備還可將降雨狀態、光照狀態、引蟲燈狀態、風機狀態、電池參數等上傳到農業四情測報平臺/智慧農業大數據平臺。

害蟲遠程監測站
害蟲遠程監測站是新一代害蟲自動檢測系統,主要運用電子機械技術、無線傳輸技術、生物信息素技術,實現了害蟲的定向誘集、分類統計、實時報傳、遠程檢測、蟲害預警的自動化和智能化,具有性能穩定、操作簡便、設置靈活等特點。

01 藥物誘蟲 定向誘捕
利用昆蟲成蟲性成熟時釋放性信息素引誘異性成蟲的原理,人工合成昆蟲藥物誘劑,散發氣味吸引從而殺死昆蟲,通過干擾雌雄交配,減少授精卵數量,達到控制靶標害蟲的目的。用戶可以根據自身種植作物容易吸引的害蟲種類放置誘芯,實現害蟲的定向捕捉。
02 高壓電網 致死率高
采用圓形高壓電網對害蟲進行擊殺,上端單獨固定,下端懸空的設計,能夠保障擊殺的蟲體不會在絲網下堆積,同時搭配大功率風扇,可防止電擊暈的害蟲逃逸。
03 蟲情計數 上傳平臺
設備采用計數裝置,能夠對小時內害蟲數量、害蟲總數進行統計并實時上傳至智慧農業大數據平臺/農業四情測報平臺,保證進入的害蟲都能夠被檢測到,蟲體檢測準確率>95%。

除了蟲害,病害也是農業重點關注之一!
據 全國農技中心 綜合分析,預計2024年小麥、水稻、玉米、馬鈴薯等主要糧食作物和油料、蔬菜作物上22種重大病蟲害呈重發態勢,全國預計發生面積23.30億畝次,對70%以上的農作物產區構成威脅,潛在產量損失超過3000億斤,需加力加密監測,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防控,努力減輕產量損失。
固定式孢子捕捉儀
固定式孢子捕捉儀是專門收集隨空氣流動而傳播的病原菌孢子及花粉塵粒的儀器,符合 GB/T24689.32009 植物保護機械孢子捕捉儀(器)標準,可用于農作物病害監測中,是農業植保部門應當配備的農作物病害檢測專用設備。

● 固定式孢子捕捉儀擁有連續、間斷、定時三種工作模式。
● 兼容ATCSP病蟲害預防系統。
● 采用特殊風道氣流循環設計,通過進出口形成的風道,確保了空氣的流通性,有效降低了采集重復率,縮短了采樣時間,提高了采集效率。
● 支持長期固定同一區域內進行定點觀察。

使用固定式孢子捕捉儀時,需要用戶定期到測點取回樣本,在顯微鏡下進行觀測(肉眼無法直接辨別孢子形狀),以分析病菌類別,制定下一步計劃。
若不便進行定期取樣,還可以選擇全自動孢子捕捉分析儀!
全自動孢子捕捉分析儀
全自動孢子捕捉儀集合高倍光學顯微成像系統、精度限位技術、自動智能化聚焦融合技術、物聯網傳輸控制技術等于一體,全天候對飄散在空氣中的孢子進行實時采集分析,采用軟件圖像優化算法,可清晰拍攝5~100μm細菌菌絲和真菌孢子。

全自動孢子捕捉分析儀支持將監測到的孢子數據以以太網/4G的方式上傳至智慧農業大數據平臺/農業四情測報平臺,以便隨時了解病害的發生、發展情況以及分布區域,清楚掌握農作物病菌孢子的濃度變化,根據農田病害情況,制定合理的防護、治理措施,為預測和預防病害流行、傳染提供可靠數據。
支持平臺/手機APP遠程控制設備,如開關機、遠程自動拍照和手動拍照、設置采樣時間、工作時段等。
01 兩種選擇 使用更方便
全自動孢子捕捉分析儀分為固定式和便攜式。
固定式 全自動孢子捕捉分析儀體積較大,更加牢固穩定,適合長期、固定的監測同一測點。
便攜式 全自動孢子捕捉分析儀體積更小、便于攜帶和移動,非常適合用于經常需要更換監測地點的實驗基地。

02 省時省力 載玻帶設計
設備加入了載玻帶的設計,在每天拍三次的情況下,載玻帶可以使用一年(365天),讓監測更輕松!

03 頂部弧形設計 保護殼體
全自動孢子捕捉分析儀頂棚采用弧形設計,線條流暢,有效防止雨水進入殼體的同時讓外形更加新穎、美觀。

04 多樣查看 管理更簡單
全自動孢子捕捉分析儀內置10.1寸高清顯示大屏,具有良好的人機交互界面。擁有本地查看拍攝照片、配置設備參數、控制設備等功能。

悠悠萬事,吃飯為大。病蟲害的蔓延不僅直接威脅作物的產量和質量,還可能引發一系列環境問題和生態破壞(生物鏈失衡、生態破壞、跨物種傳播疾病等)。農業作為國之根本,讓科技成為糧食安全的源動力,前做好監督防范,及時制定針對解決方案,才能從源頭做起,更好的降低損失。